

電 話:0635-8883398
手 機:13061081000
Q Q:1819121666
郵 箱:1819121666@qq.com
聯系人:麻經理
地 址:聊城市高新區許營鄉朱莊工業園
時下,鋼貿企業的日子不好過,生存和發展面臨種種危機,未來的路怎么走,這是當今鋼貿商所考慮和關心的熱點。
日前,記者就這一鋼貿商關注的問題,采訪上海鋼貿商會副會長、上海五波鋼結構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任慶平。
“在最近的三、五年里,國內鋼材市場的目前這種供大于求的局面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整個市場也難見太大起色,鋼貿商經營依然十分困難,要作長期準備,打一場持久戰。”任慶平對記者說。
為什么說鋼貿企業要打一場持久戰呢?對此,任慶平從我國鋼材市場的供需關系上進行了具體闡述。他認為從供給來看,供給過剩的狀況在未來的三、五年內不會緩解,而且還會進進一步加劇。
“從需求層面來看,需求的明顯增長已不太可能。”任慶平說,在三、五年里,我國的經濟增速不可能像前幾年這么強勁增長,經濟增速將會減緩,鋼材的內需也將逐漸減少,6.5億噸的年消耗量已經到了峰值,是見頂了,鋼材的需求不可能再增加了,而與鋼廠的產能擴張、鋼材產量增加相比,供需矛盾日趨加劇,鋼材市場的嚴重供給過剩、需求不足,這就決定了未來幾年的鋼材市場不會有太大起色,也不會特別景氣。
任慶平說,有關專家和學者已經指出我國工業化進程中過度消耗鋼材問題。用鋼行業以粗代細、以厚代薄、以大代小,過量消耗了鋼材。2002年我國人均消費鋼材148.5公斤/人,比當年世界140公斤/人的平均水平高出6%;到2008年我國人均消費鋼材達到318.5公斤/人,比世界190.4公斤/人的平均水平高出67%。我國消費鋼材快速增加,既有我國產業結構的特殊因素,也不能排除以“量”代“質”而過量消耗的因素。這些問題有望在“十二五”期間得到解決。
實際上,近些年我國經濟建設消費粗鋼強度始終處于下降通道。據統計,1998年-2004年,每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消費粗鋼4200噸-4600噸,2005年下降到約3900噸,2006年下降到約3700噸,2008年下降到約3000噸,2009年約為2500噸,2010年約為2200噸,與“十一五”開局的2006年相比還是下降了1500噸,5年平均每年下降300噸。用萬億GDP耗鋼法計算,2006年是2001噸,2009年是1680噸,2010年是1575噸,比2006年下降了426噸。減量化用鋼已經步步深入。
“未來幾年的鋼材市場面臨的供給過剩,需求不足,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對于鋼貿企業來說,其經營將會十分困難,鋼貿企業的生存遇到危機,面前的道路坎坷曲折,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打一場持久戰。鋼貿商最重要的是想辦法讓自己活下來,能夠堅持下去,只有做到堅持,那么,鋼貿企業或許還可能發展。”任慶平說。
任慶平說,今后的鋼貿流通行業面臨著越來越多來自上下游、國內外的壓力,各種困難和矛盾越來越突出。鋼鐵貿易企業應該如何在發展思路、經營模式、管理、服務等方面實現“轉型”“創新”,如何走出一條適應國內外經濟發展新形勢的特色之路,成為行業轉型與發展的現實問題。在未來幾年,要讓鋼貿企業能夠堅持活下來,必須增強防范風險意識,冒險的經營不能干。比如說,搞投機性的期貨買賣,經營自己并不熟悉的投資擔保業,放高利貸,等等,這些業務,風險很大,不宜干。
“當前,鋼鐵貿易商面臨難做強、難做大、難做穩的艱難困境。鋼鐵貿易商的日子愈加艱難,在這種狀態下,千萬不要去盲目求大,追求多少規模,去參加沒有多大意義的百強評比,這些都是虛的。”任慶平說,盲目擴大規模,追求多大銷售量,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去搞大而全,其實大而不實,結果不可收拾,導致巨額虧損,甚至倒閉。這樣的鋼貿企業已經出現了,我們要吸取教訓,切忌盲目鋪攤子,擴規模,而是要保存實力。
任慶平說,最近他們公司正在對經營業務進行梳理,將經營的品種進行調整,大幅削減那些沒有盈利的、甚至虧損的產品,比如H型鋼,縮小其經營規模,減少分銷量。不賺錢的產品,堅決退出市場,放棄不干。集中精力、財力、人力,去經營盈利的產品,如著重經營高檔次、盈利空間較大的鋼材產品,像橋梁板、鋼板樁、中厚板等等。
“要堅持下去,鋼貿企業轉變經營和發展方式勢在必行。”任慶平說:鋼貿商生存發展的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由傳統的鋼貿商向集成式供應鏈服務商轉型。鋼鐵流通企業以資本為紐帶或長期合作協議整合供應鏈,打通整個供應鏈的所有環節。通過為供應鏈上的用戶提供集成式服務,使一單生意串成好幾單生意。現在鋼鐵流通企業的競爭已不完全是為爭奪客戶,而是能夠為客戶提供專業化和一體化的服務。
鋼貿企業只有在主業上做專、做深,不求大,只求穩,在穩中求發展,這樣就能打一場持久戰,在持久戰中經受考慮,求得生存和發展